人類學家眼中的小書桌田野錄音
(人類學,搖滾樂A-M)
![]() |
正在讀一本英文的人類學書,剛從叢林出來的人類學者看到文明社會的女人,他以人類學家的角度描繪他的「女性同類」:
1.脖子手腕耳朵戴裝飾品。
2.臉塗白粉,特別突出鮮紅嘴唇。
3.話題為XXX為什麼還沒找到丈夫,顯然,在這個社會,丈夫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表徵。
我想起心理學家王浩威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如果一個人類學家初到台灣,他注意到的「特點」一定是「這個社會男子年滿二十就必須當兵,學習『殺人之道』,這是他們的成年禮」。(當然,文章寫在徵兵制年代。)
如果這個人類學家現在才來到台灣,他可能進一步注意到:這個社會近期的最大焦慮是「捷運上無差別殺人」。因為戰爭的必要性已經深入此社會的意識底層,所以他們沒注意到他們一生都在為「無差別殺人」預做準備。
你要不要也用人類學家的眼睛觀看自己的社會呢?
正好最近我正在看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一系列的「田野錄音」。
我很訝異NPR似乎認為「出外景錄音」或者「樂手站在野地裡」就叫做「田野錄音」(field recording)。
其實田野是指「被記錄者所在的場域」,因此,你去錄豐年祭,叫做田野錄音,而這個田野錄音的前提是設想「豐年祭」飽含儀式象徵意義,足以呈現這個族群的「宇宙觀」(哲學觀),或者他們的儀式音樂在音樂學上有特殊的表現(譬如布農族的八部合音)。
如果是一個人類學家來看這支NPR的田野錄音,他會得到以下結論:
1.記錄者與表演者特地把「帶電」的樂器放在沒有電的環境裡,以符合他們對田野的想像。
2.這位表演者的特色是運用最新的loop pedal,以達到一人樂隊的目標。
3.他的吉他顯然有非洲藍調的風味,運用了拇指琴的指法。拇指琴在多數非洲國家裡是神聖樂器,祖靈寄居所在,可以用來祈雨。這位樂手顯然要剝除拇指琴的文化意義,讓它成為純樂器。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支名為「田野錄音」的影片,所達到的真實效果是剝除「場域」的深刻意義。如果是我,會稱它為「在想像的《田野》裡的非田野錄音」。
by the way,這位歌手是澳洲人。他的吉他非常有意思。因為它具有非洲藍調特色,部分指法還讓我們聯想到沖繩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