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飲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飲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磚牆內的苦行僧

世界音樂  舊文搬運      原刊於   何穎怡的大耳朵 (2012.9.9.-11)




在伊斯坦堡時,我去逛了皇宮,庭院深深,對我而言,沒有「一千零一夜」的神奇幻想,富麗堂皇包圍下,我只想到有多少佳麗在此容顏老去,不得君心。

我們一家走後門離開皇宮,經過一堵磚牆,裡面居然飄來神奇的樂聲,東方風味,卻又點爵士的狂放,我究竟聽到什麼?

找到小小的門,走進去,哇,別有洞天,是一家典雅的書店兼唱片行,我一眼就愛上,因為阿拉伯世界是富麗精雕的,這家店卻有明式家具的簡潔內斂風格。我問櫃檯小姐,那是什麼音樂?她說Mercan Dede,那天起,我走入奧圖曼帝國蘇派教派的玄幻冥想音樂。

                                                                              我在土耳其買到的Mercen Dede

Mercan Dede Ensemble成立於1998年,它的原始團員是來自土耳其的Mohammad ShamsFarokh Shams,還有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Ben Grossman,以及受過土耳其苦行僧迴旋舞訓練的Isaiah Sala。致力於融合不同文化的音樂元素融合。

先來聽這首當初我隔著牆聽見的音樂。記住,這已經是現代融合過的蘇菲教派冥想音樂,讓西方人的耳朵容易接受些。



鄂圖曼帝國時代對伊斯蘭教最大貢獻是蘇菲精神(Sufi)。蘇菲精神追求靈修、拋棄物質上的需求,住在類似基督教的修院, 跟隨高人修行。最有名的兩派是梅夫拉雷(Mevlevi)及貝克塔墟(Bektashi)。

梅夫拉維教團的創始人是梅夫拉納(Mevlana),這不是他的原名,他的本名叫做傑拉埃丁.默罕默德(Celaleddin Muhammed),梅夫拉納這個字意指「我的主」,通常是用來稱呼在宗教上有崇高地位的大師,意思跟道長、高僧、師父的意思差不多。許多人也常稱呼他為傑拉埃丁.魯米(Celaleddin Rumi),意思是指「來自安納托利亞的傑拉埃丁」,我們常看到土耳其一些古詩改編的作品,後面作者注明Rumi,就是他。

現在聽的這首歌曲就是Rumi的詩作,由印度樂手譜曲。



梅夫拉納其實是阿富汗人,他的父親是一個大學者,講授可蘭經並擔任回教判官。梅夫拉納誕生於西元1200年左右,跟隨父親移居到土耳其,先是跟E. Attar大師學經,後來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職位,他的父親死的時候,國王停止朝政為他舉哀七天,出殯時萬人空巷給一代大師送行。梅夫拉納繼續留在孔亞(Koyan)地區求學。

西元1244年時,他巧遇伊朗來的苦行僧M. Sems,對他如獲至寶,奉為上賓,日夜形影不離,梅夫拉納的弟子看到師父荒廢授業傳道,非常不滿,便將西姆斯(Sems)趕走。梅夫拉納因此鬱鬱寡歡,整日吟唱著思念的詩句,跳著迴旋舞來消愁。後來他輾轉得知西姆斯的下落,又將他迎接回來,弟子依然不滿,因為師父荒廢了傳業授課。西元1247年,西姆斯再度失蹤,從此不再出現,謠言他被梅夫拉納的弟子謀殺了。梅夫拉納對西姆斯的永別非常哀傷,這個時間他有許多詩作都冠上西姆斯的名字。

                                      Mercen Dede 的現場

梅夫拉納生前經常邀請同好與門徒聚會,討論人生哲學、修道與宗教問題,有時還會吟詩並隨興起身跳迴旋舞。後來便成為梅夫拉里教派的定期聚會模式,使用奈伊與小鼓伴奏助興,有歌有舞,迥異於一般伊斯蘭教清真寺的禮拜。這種跳舞的講經儀式稱之為sema。西方人稱這種舞為「苦行僧迴旋舞」。它象徵了人與阿拉的神聖結合。舞者身穿象徵壽衣的白色長袍、外罩象徵墳墓的黑色袍子、頭戴代表墓碑的紅色長筒高帽。舞蹈時,舞者右手心朝上,承受上天的祝福,左手心下垂,將上天的祝福灌注於大地,然後以左腳跟為重心不斷旋轉身體,整個舞蹈過程,左腳都不能離地,臻至與上天狂喜結合的狀態。有人說,這種姿勢其實代表了「萬物非主,唯有阿拉」。


圖片裡是我在土耳其收集的兩個冰箱貼,左邊那個是織布材質,圖片裡就是在跳迴旋舞的苦行僧。

一般人到了土耳其,多半就近在伊斯坦堡就看了迴旋舞演出,而不是到它的發源地孔亞,因為到了孔亞,你除了看魯米的陵寢,要看正宗迴旋舞(就是真正該區修行僧跳的),每個星期只有一次,沒配合上就沒輒。

但是你在伊斯坦堡看到的迴旋舞,往往已經改變內容,成為迎合觀光客的表演(接在後面的經常都是各地民俗舞蹈,最後以肚皮舞壓軸),或者與當代舞蹈結合,變成「藝術」演出。

下面要介紹的就是真正的迴旋舞,它的進行方式與背後的意義

 


苦行僧迴旋舞分為三個部門,一個穿白袍的苦行僧,一個是站在苦行僧中間的導師sheikh,另外則是外圍的伴奏樂團。舞蹈一開始,苦行僧穿著黑色袍子進場,然後脫下黑袍,象徵進入另一個空間,到了第四小節時,身穿黑袍的sheikha進場,掀起高潮。

所謂的sheikha是指各會堂的堂主,類似我們的住持。苦行僧以shiekha為中心,不斷繞著他旋轉,有人說,這象徵了太陽系,行星繞太陽不斷轉動。這種舞跳起來非常壯觀,苦行僧的白袍伴隨轉動而成百合花形狀,不斷旋轉,非常美麗。

這種舞蹈到了埃及,變成一種娛樂,舞者採用苦行僧迴旋舞的步伐,但是穿上色彩繽紛的袍子,一邊跳一邊表演雜耍,難度非常高。也是一種精湛的藝術。

所以說,如果你不知道舞蹈流程背後的意義,就會覺得那個黑袍的sheikha是在幹啥走來走去,破壞景觀。喝。

 


Sema這個字的原意是指「面對面」,舞蹈時,苦行僧與導師會在關鍵時刻互望,看起來像是sheikha在檢查學生的步伐是否正確,但是卻有更深的意含,來自可蘭經;「不管我們朝哪裡看,都可看到真主的臉。」

跳舞時,眼神朝外看,不斷轉動,世界變成一團繽紛的色彩,空間被瓦解,而時間被反轉,因此又叫做「返回之路」,藉由跳迴旋舞,舞者逆時光而行,與源初相遇,那是最接近真主的時刻。

跳舞的苦行僧從受戒開始,要經過關禁閉、聆訓、放逐,或者到各地會館去擔任苦役,共歷時一千零一天之後,才能從長老處得到執照,為了成為道士而受磨練的人稱之為苦行僧。

來,看一支已經藝術化的迴旋舞,明日我們來談「苦行僧迴旋舞」為什麼成為世界知名的文化產品。

 


我們前面說過,讓世人為之目眩神奇的苦行僧迴旋舞源自梅夫拉納的教團,他就是大家熟知的偉大詩人魯米(Rumi)。

梅夫拉納不僅是一派宗師,也是精湛的音樂家與詩人。他擅長波斯古文,他在晚年開始寫作Mesnevi這部巨著,這是波斯文的教誨詩,共有六卷,合計兩萬五千七百個雙行句,這種古詩體,採兩兩雙行自行押韻。梅夫拉納共花了十年的時間寫作這本巨著,在伊斯蘭的古典文學裡,這本書排名第三,第一名當然是可蘭經,第二名是Traditions of the Prophet(穆罕默德言行錄,或者譯為聖訓),第三名就是這本教誨詩卷。

 

                                                                                   圖為梅夫拉納(魯米)

伊朗的女歌手Sussan Deyhim曾出版「Madman of God」專輯,裡面的歌曲全部改編自魯米的詩歌。這首「蠟燭與飛蛾」是我剛剛做好的MVyoutube上面的版本都是Sussan DeyhimBill Laswell重新混音製作過的版本,我偏愛Sussan Deyhim自己編曲的版本,比較細膩。所以只好自己做一支丟上去。

我在網路上找不到歌詞,但是大約知道Sussan Deyhim的概念來自魯米針對「上帝與理性」的討論,那篇討論就叫做「蠟燭與飛蛾」,我找到翻譯過的英文講詞,貼在mv裡,後半段的中文講詞是我的翻譯。這是本人退出翻譯界(10曾短暫退休)後第一次重操舊業,感覺有點生鏽。大家勉強參考看看吧。

 


每當飛蛾撲向蠟燭

即被吞噬毀滅

但這是飛蛾的天性

不管炙焰與痛苦帶來多大傷害

飛蛾無法不撲向蠟燭

如果有一種造物類似飛蛾

也無法遠離蠟燭的光芒

非要撲向光明

那它不是類似飛蛾

它就是飛蛾

如果飛蛾撲向蠟燭

卻不被吞噬與毀滅

那就不是蠟燭

因此,若無上帝,人就不能活

缺乏親近上帝的欲望

也不能稱之為人

如果他們自稱懂得上帝

真的,那不可能是上帝

因此真愛我主的人必終生奮鬥

圍繞我主光芒打轉

不停不息

上帝吞滅他們

化之為無

毀去他們的理性蒙蔽


可想而知,有歌有舞的苦行僧迴旋舞音樂使用了許多梅夫拉納的詩作,他的詩非常的優美;譬如

只有三個字

我的一生濃縮為三個字

生嫩,成熟,而後焦乾。

sema儀式使用的音樂也採取傳統的木卡姆,目前共有六十六個sema儀式所使用的套曲,使用樂器有柰伊、打擊樂器、魯特琴等,梅夫拉納擅長彈奏rebab這種直立式提琴,但是他的最愛是奈伊這種笛子,據他說,奈伊象徵人類的靈魂,來自蘆葦國,因與母國相離,總是哀怨訴說離情。因此奈伊成為sema儀式時表演塔克辛的重頭樂器。

我們現在聽的是土耳其第一把交椅的奈伊高手Kudsi Erguner的獨奏。

 

 

梅夫拉納過世後,他的長子繼承衣缽,將他的信徒組織成修道會,剛開始修道會只局限於孔亞一區,現在已經遍佈各地。

但是1925年,土耳其建國之父凱末爾禁止傳統宗教,立法關閉會所,苦行僧迴旋舞曾在土耳其消失29年,之後才獲得允許表演。現在,每年十二月十七日,為紀念梅夫拉納的升天日,土耳其會舉辦「花燭夜」(Seb-i Arus)迴旋舞,人潮洶湧,觀賞身穿白袍、頭戴高統帽的苦行僧在大廳裡不斷旋轉。成為觀光的傳奇。 








 你要吃哪個總統的?——花蓮的飲食地圖與帝王吃



飲食,書籍

(原刊於《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2012.12月號)

我剛嫁給花蓮人的時候,花蓮海岸邊沒有醜陋的碎波石,兩條大街上以大理石藝品聞名,土產嗎,只有花蓮薯。觀光客,日本人居多。

大約從周休二日開始,花蓮街頭到處是觀光客,處處是民宿,背包族年輕本土觀光客暴增,近年更加了大陸遊客。於是出現讓我水土不服現象,那就是大街上的店到下午還不開門,要到傍晚才開門迎接從太魯閣下山的陸客。
據說花蓮的奶油酥條(又稱縣餅)快要超越麻糬了。


花蓮吃,第一有名自是曾記麻糬,走在花蓮街上,你不免以為曾是花蓮最大姓,滿街都是「老曾記」、「曾爸爸」、「曾爺爺」、「曾師傅」,凡賣麻糬的都姓曾(分店不少的「阿美麻糬」例外)。近年,因為陸客偏好的關係,鳳梨酥快要壓過麻糬。

第二有名是扁食。我不知道我跟我先生是臉上刻字還是怎樣,上街總有年輕觀光客攔住問:請問那個總統吃過的扁食怎麼走?

我們的答案是:你要吃蔣經國的,還是陳水扁的?

怎麼?凡是總統,就是美食家嗎?大家都要去吃總統吃過的扁食。蔣經國吃過的那一家叫「液香」扁食,我剛結婚時,「液香」扁食小小的在暗巷裡,去的時間不巧,就得站著等位置。慕蔣經國之名來吃的人多了,「液香」搬到較大的店面,也分家了,裡面的人跑出來開了「戴記」扁食。陳水扁吃的那家叫「花蓮香」,我沒去過。「液香」的特色是豬肉非常新鮮爽口,味道不重,是懂得袁枚「食本味」的吃家才懂得的滋味。

                                                                                                        個人較偏愛戴記。

若論花蓮美食,照我的標準,無論「液香」或「曾記」都排不到第一位。第一位是廣來牛肉乾,手工烘培,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學徒受不了手工之累,產量不多,去晚就沒有,去年鍋爐壞了,老闆就順勢不做了,成了絕響。第二、第三好吃,也不在了。是統帥飯店以前的紅豆西米露布丁(烤的哦),以及惠比須的「橘皮炒花生」。前者可能換了師傅,再也做不出粒粒分明的烤西米露,後者是老老闆娘過世後,沒人要做那麼費工的零嘴。聽說,一整個晚上要不停攪拌,我以前都不知道吃的是人家的血汗。


                                                                         橘皮炒花生沒了,但是手工新鮮花蓮薯,我仍認為惠比須是第一名。

但是吃客就是這樣。總統品評過的,一定好吃。至於總統為什麼懂美食,沒人說得明白。大概是帝制心理作祟。皇帝都是吃滿漢全席,山珍海味,自然辨得好味,皇帝愛吃的鐵定沒錯。


                             「如懿傳」這個皇太后吃飯的規模大概是食前方丈的十分之一吧。


問題是,你不可能知道皇帝愛吃什麼。根據《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一書裡的儲秀宮老宮女說,慈禧太后每頓飯都是一百二十幾道菜,外加時鮮,由此可以推敲那一百二十幾道菜經常是重複的。沒有人能夠知道皇帝皇后愛吃什麼,慈禧又愛吃什麼,因為祖宗規矩「吃菜不准過三匙」。皇帝家吃飯用眼睛瞄哪個菜,太監就舀一湯匙到佈碟裡,覺得好吃,就說「好吃」,太監就上第二匙。這菜就絕對不能再吃,硬要吃,旁邊伺膳的帶頭太監就高喊「撤」,這太監是行家法規矩的,連慈禧太后都沒輒,眼睜睜看著這個菜被撤下去,十天半個月不會再出現。(@沒注意到《甄嬛傳》也演過這樣一幕嗎?只是沒交代原因。你別光記得「賤人就是矯情」。)

這規矩據說是怕有人窺知所好,會在菜裡下毒,所以吃飯也要「天威難測」。可是皇宮裡,擇菜有擇菜人、掌勺有掌勺人、配菜有配菜人,職責分明,出了皮漏,一抓就知道,何況上菜前都要用銀針測毒。照我來看,這個吃不過三匙,比較像是養身養性之道。美食傷身,好吃的東西不要貪著猛吃,營養不易均衡,而做人缺乏自制,怎麼統御天下?至於那一百二十幾道吃剩的,怎麼辦?書中沒交代。只說年夜飯的剩菜是分賞五百個掌燈太監。


這本書已絕版,現網路拍賣價800起跳。我家裡有一本。改天拍照來。這個頂著先。


而聽說乾隆沒吃過豆芽菜。根據孔德懋所著《孔府內宅軼事》,乾隆一次到訪曲阜孔府(孔子府),食欲不振,膳房沒法子,抓了一把豆芽配花椒炒一炒上桌。誰知乾隆非常喜歡。此後炒豆芽就成了孔府名菜,有專門戶生產豆芽,有專門戶擇豆芽,叫做「擇豆芽戶」。後來孔府發明一道菜叫「丁香豆腐」,豆芽去瓣,豆腐炒過切成極小的丁,一根豆芽配一塊豆腐,變成丁香花模樣。

至於乾隆,回宮後,豆芽炒花椒,再喜歡,一次最多也只能吃兩口了。古時皇帝很不自由(欲知詳情,請見《萬曆十五年》,好書),不能像現今總統今天吃花蓮扁食,明日吃日月潭總統魚,然後留影合照,電視轉播,全國觀光客跟著一起吃。否則乾隆時代,恐怕豆芽菜就貴過黃金了。




 

食物就是回憶(6)好市多的一雞多吃與窮開心

  飲食,回憶

                                                

好市多的烤雞實在是窮人、懶人恩物。一位同事的老婆教我如何一雞三吃。烤雞拿回家,把雞腿與雞翅拔下來,就這樣吃,兩人份一餐。

然後,雞胸肉手撕成絲,涼拌小黃瓜、紅蘿蔔絲,可以做麻辣。好吃。

雞骨頭不要丟掉,用小火滾成白色高湯(約莫三小時吧),然後加筍片、火腿片、豆皮,就成為醃篤鮮湯。我們這兒要買到好吃火腿很難。可以用鹹得要死、都不知道老外為什麼吃得下去的午餐肉代替。

同事說:「這一雞三吃是我們的發明,不會賺錢就要會省錢。」然後哈哈哈。

我想起舊金山的世界日報社長(也是我們在聯合報系的第一個長官)來溫哥華玩時,招待他飲茶。當時一桌全是溫哥華世界日報的「卸任」同事。(不是心甘情願哦,老闆決定把報社關掉,大家全失業,在領失業救濟金。)席間好開心啊,大家說說笑笑,舊金山長官就說:「我還沒見過一桌子都是失業的還那麼開心。」

那位發明好市多烤雞三吃的同事就說:「哎啊,窮開心是我們加拿大人的強項!」

                                用tortilla餅做雞肉卷頗好吃,

之後,好市多一雞多吃食譜不斷發揚光大。你看:

1.     雞絲可以炒山藥、甜椒、紅蔥頭粒,然後拿生菜包起來吃,叫做「好市多牌雞鬆」。

2.     雞鬆吃不完,拿墨西哥卷餅包生菜、起司,變成Tortilla 雞肉捲。放一點日式海苔沙拉加味很棒。

雞肉絲芋頭不好看,但是超級好吃。

3.   雞絲肉還是吃不完(天曉得好市多的烤雞好大隻),拿來煟芋頭,要先用蒜頭蝦皮爆香,雞絲與芋頭絲煟一下,起鍋前撒胡椒粉,再把生菜絲拌進去。

4.  輪到雞骨頭,懶得熬湯,就用大蒜粉、胡椒粉、一點點鹽把雞骨頭抓兩下,噴點油,扔進氣炸鍋,五分鐘出來,鹽酥雞骨頭超好吃的。

這就是我們加拿大人的窮開心!

  觀眾的自我修養 電影,人類學  (原刊於2024年10月14 何穎怡的大耳朵 最近連看幾部電影,有些細節,觀影者是需要知識的(雖說,沒有那些知識也不礙看懂電影情節,但隱藏於細節的趣味與體會就會少掉很多)。   話癆死侍 咱們先講《死侍與金剛狼》好啦,我對所有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