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師們的恐怖片

電影



並不是所有藝術片大師投入恐怖片,都能創造一番奇景,或者別人不曾嘗試過的潛文本,就我的觀影經驗來說,最失望的莫過賈木許(Jim Jarmusch)的《喪屍未逝》(The Dead Don’t Die, 2019),這片子堪稱巨星如雲:Bill Murray, Steve Buscemi, Caleb Landry Jones, Chole Sevigny, Tilda Swinton等,都是影后影帝級的。

結果:我看得哈欠連天。我在2019.09.02寫的短評是這樣:

刻意以類型堆砌「冷」笑話。要給你史上最冷最無趣的殭屍電影。

但是一大堆影帝影后只堆出來令我難以牽動嘴節的表演。想諷刺什麼呢?想顛覆什麼呢?想自省什麼呢?

類型與刻板不斷堆疊然後就垮了。

唯一的亮點是第一個亮相的殭屍是穿著皮背心赤裸上身的Iggy Pop 。他現實生活的造型就是殭屍。



再來就是丹麥豆馬(Dogma)大師馮提爾(Las Von Trier)。他在2018年推出砍殺恐怖片《傑克蓋的房子》(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以無端的血腥暴力不知想傳達什麼?這是我2018.12.16寫的短評:

1. 我應該八百年前就放棄馮提爾。

2. 連環殺手有潔癖,看到令人不耐尖叫。

3. 上帝已死?只剩藝術。是哪個王八蛋賦予藝術這麼超然崇高的地位。拿鐮刀的農夫問。

4.icon 可以以屠殺手段獲之。我唯一同意之點。但標高藝術不也是相同意思?所以馮提爾從很早以前就是個「藝術納粹」。豆馬販子。不是在坎城大發謬論才開始的。

5.我完完全全沒認出烏瑪舒曼。

而讓我驚駭、看時想吐、看完卻完全不能自腦海抹去的大導恐怖片,不管是身體恐怖,或者gore,或者暴力,大抵,都是片中傳達出某種事實,而這事實,不幸是恐怖。這兩部分別是《鈦》與《金手套虐殺事件》。

2021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鈦》(Titane),法國女導演Julia Ducournau成為繼珍康萍之後,第二個奪得坎城大獎的女導。

論起生平看起來不舒服的電影自然很多。但是近年印象最深刻的莫過它與土耳其大導Fatih Akin的《金手套虐殺事件》(Golden Gloves, 2019),表面上,兩片的套路完全不同,因為《鈦》承襲David Cronenberg的「身體恐怖片」(Body Horror)論述人與機器的結合,人與機器的跨物種結晶,以及這過程中帶來的諸種恐怖。

但是誠如坎城影評人所說的,《鈦》不落入類型窠臼,它可以從肉體恐怖片轉為小資品味的家庭溫馨片,超現實與現實裡的「超越現實」(迷幻藥物後的救火隊大轟趴)攜手共行,你開始覺得探究邏輯究竟有何用。



《金手套虐殺事件》則改編自實際的殺人狂故事,一個貌醜的孤獨男人不斷誘騙年老色衰街頭站壁的老女人回家屠殺。因為極端寫實,被影評視為無謂暴力,爛番茄上只有50幾好評,簡直不像大師作品(土耳其裔德國大導Fatih Akin是坎城、威尼斯、柏林三大影展導演與劇本獎得主) 。和《鈦》的風光呈兩極對比。

我卻在這兩部電影裡看到極端令我恐懼的類似,那就是赤裸裸到無法想像的暴力。電影裡有所謂的「暴力美學」,經過攝影角度調整過的暴力令人瞠目甚至稱美(譬如《教父》,甚至《搶救雷恩大兵》,譬如一鏡到底幻覺的《1917》,各式血肉橫飛覺得遙遠,毫無切膚之感,是奇觀。)

但是如果真實的暴力毫無美化,觀影者會如何?我想起當年《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上映後,很多電影從業人員驚駭的是殺人鏡頭竟像是擺個攝影機在那裡,叫你殺,他來直接記錄,完全沒有鏡頭的講究與包裝,這電影遂成為華人電影史重要里程碑。

《鈦》是如此。一開始的女主手起刀落連殺數人,到車站浴室的自殘毀容,都讓耐受度很高的我不忍卒睹,頻頻轉頭。這太真實了。真實的暴力竟是如此鞭打觀者的皮膚與心靈。

《金手套虐殺事件》則更加令人坐立難安,因為你看到一個個布袋奶老婦腆著個大肚皮,毫無遮掩,用美感蕩然無存的身體在男主角的威淫下討生活(有時,只是因為有張床可睡,有瓶酒可喝),那種赤裸裸的醜,你相信鐵定存在。之後的性命相搏,手起刀落,你要怎麼否認那不是生命的真相之一?

就是這樣的真讓你看完後大吐不已,大罵導演你仇女嗎?奇怪的,事隔一年、兩年,竟成了記憶裡最揮之不去的電影,因為那些老女人是如此真實,她們猥瑣求存的臉孔是如此不堪,你終於承認「醜」必須存在於電影裡。技術雖可貴,真實更重要,走在大街上,你才不會只看到豔陽夕彩花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藝術大師們的恐怖片 電影 並不是所有藝術片大師投入恐怖片,都能創造一番奇景,或者別人不曾嘗試過的潛文本,就我的觀影經驗來說,最失望的莫過賈木許( Jim Jarmusch )的《喪屍未逝》( The Dead Don’t Die, 2019 ),這片子堪稱巨星如雲: 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