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新娘》裡的leblouh

電影,世界音樂,人類學

前幾天進城,在高速公路上聽Dimi Mint Abba,想到她是個多麼了不起的音樂家,卻又那麼年輕(53歲)就腦出血死亡,會不會跟她的肥胖有關呢?因為她來自茅利塔尼亞,一個會強迫餵食少女的國家,然後,我就想起前一陣子看的電影《月半新娘》(Flesh Out)。

這部義大利出資拍攝的劇情片描寫一個茅利塔尼亞女孩在外婆的美容院上班,父母為她擇婚,日期也訂了,在那之前,她必須吃肥。吃到很肥。因此她一天吃十頓,清晨天尚未亮,母親就為她端來一大碗駱駝奶跟一大碗混了牛油、肉類的小米飯。

如果她跟一般茅利塔尼亞女兒一樣,她大概出嫁前幾個月就要增肥,因為傳統以胖女人為美,女人的胖是男性的財富象徵。根據網路資料,這傳統始自十一世紀的圖阿雷格人(Tuareg),他們是柏柏人的一支,屬遊牧民族。傳統上,遊牧民族裡的富人都坐在帳棚裡讓黑奴服侍,所以養得白白胖胖,胖是美,胖也代表財富。

這種強迫餵食,阿拉伯文叫Leblouh,圖阿雷格語裡叫adanay。待嫁女孩增肥期間一天要喝二十公升的駱駝奶,外加兩公斤的混合牛油肉類的小米,總卡路里達1400016000,大約是四個成年男子的攝取量。像《月半新娘》裡的主角她每天拚命吃,體重還是無法達標,這時,她們會求助黑市的牛隻與鳥類使用的類固醇。尤其二十世紀尾非洲面臨嚴重乾旱,動物與農產減產,求助黑市藥的女孩大增。


增肥有所謂的增肥農場(fattening farm),就如電影裡所演的,在家增肥失敗的女兒會被送到此地,有專人逼你進食,飼育者(fattener)會用竹棍夾女兒的腳趾,直到她們吃到該有的份量為止。

                                    電影裡的主角每頓都得吃這麼大碗的小米飯與同樣大碗的駱駝奶,一天十頓。

雖說,採行Leblouh的國家有烏干達、茅利塔尼亞、蘇丹、突尼西亞、奈及利亞、肯亞與南非,但是茅利塔尼亞最為嚴重,上個世紀透過教育與傳播才逐漸消失的leblouh卻在2008年軍事政變後死灰復燃,軍政府推行回歸傳統,裡面便包括「肥美女人」。據估計,政變之前,大約50-60%的鄉間女子與20-30%的都會女子會在結婚前leblouh,現在這比例已經上升到80%(不分鄉村與都市)。

有一篇影評說你以為《月半新娘》裡的增肥女人都是文盲嗎?不,她們跟一般西方女孩一樣,成日手機不離手,社群媒體上癮,只是那上面的影像在在強調胖才是美。


看《月半新娘》不免覺得殘忍,為了嫁得好丈夫,你得拚命吃,犧牲掉一輩子的健康,連走路都喘。我們覺得唯有非洲國家才能如此「反智」。但是如果你轉頭看已開發國家女性以「苗條」為尚,平均約0.94.3的女性一生中某個階段都受「厭食症」所苦。非洲女人是「吃到吐」,開發中國家女性是「吃了催吐」。我們有比較進步嗎?

電影《月半新娘》在台灣可看,大家非看不可,觀賞連結:月半新娘 觀賞處

「延伸閱讀與聆聽」

Dimi Mint Abba 與Igaawin

                                                          Dimi  Mint  Abba這樣的體型是茅利塔尼亞崇尚的美。

Dimi Mint Abba是茅利塔尼亞境內最著名的女歌手,來自一個口述歷史演唱者(Igaawin)家庭,父親是著名的作曲家與歌手,寫作茅利塔尼亞國歌。她的母親則是有名的十四弦Ardin演奏者。打從十歲起,便跟著家族樂團四處演唱,一九七七年代表茅利塔尼亞參加在突尼西亞舉行的OumKalsoum歌唱大賽,此後,便四處在非洲與歐洲演唱,被譽為是當今非洲回教世界最好的女歌手。卒於2011年。

Igaawin口述歷史演唱者:在茅利塔尼亞,口述歷史的演唱者叫做Igaawin,他們是音樂的保存者,代代相傳。生長於Igaawin家庭中的小孩,女孩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舞蹈、歌唱、打擊樂器,主要是學tbal(一種大銅鼓),以及鈴鼓,然後才學習音樂理論、以及十四弦豎琴(ardin)。男孩則跟著父親學習理論作曲與tidinit,這種彈撥樂器在摩爾人的音樂中是位階最高的樂器,表演時,由它來負責提示motif,形同指揮樂器。

以前,Igaawin跟著貴族上戰場,吟唱史詩歌曲、戰歌,讚美貴族的偉大,或者演唱新近發生的大事,功能上接近西非洲的jali。摩爾人的社會是一種世襲社會,分為戰士部落階層,他們雇用大量黑奴,其他部落的摩爾人都聽命於他們,他們負責打仗事物。摩爾人社會還有聖徒部落,他們飼養牛、羊,研讀宗教與法律(man of letter)。此外,還有平民,他們是柏柏與黑人混血,在平民之下的階層則有獲釋的奴隸、工匠與Igaawin,更下面則是什麼權利都沒有的奴隸。Igaawin階級只與Igaawin通婚,他們的女兒名字中間一定有一個mint,代表女兒之意,兒子的名字中間則有ould,代表兒子。

伴隨著時代變遷,現在Igaawin不再受貴族豢養,也不再跟著出去打仗,他們靠走唱婚禮喜慶賺錢,有時,他們會不請自來,在你家的門口唱歌,根據摩爾人社會的規矩,你不可以趕走Igaawain,必須將他迎進門來,聽他唱歌,有時一唱一整晚,唱完後,Igaawin會指定他要的報酬,有時是現金,有時是一頭牛。你不能拒絕。在收音機尚未普及的年代,Igaawin也走唱村落,帶來最新消息。吟唱各個村落的Igaawin,有時也會應出錢的主人家邀請,錄下卡帶,但按照規矩,這些卡帶的智慧財產權不屬於演唱者,而是屬於出錢的人。





有關Tuareg 人


強迫餵食習俗來自Tuareg人,他們是遊牧民族柏柏人的支系,稱自己為Imochagh(自由人),阿拉伯人稱他們為Tuareg,意思是「遭上天遺棄的人」(forsaken of God)。他們是傳說中戴著藍色面罩的廷圖巴克(timbuktu)的沙漠戰士,他們生活於撒哈拉沙漠中央以及莽原區,居住在帳篷裡,放牧牛隻維生。在尼日境內約有三十萬人。

在信奉回教的文化裡,Tuareg人自成一格,他們的女人不僅不戴面紗,還有權繼承財產,幾乎接近母系繼嗣社會,更奇怪的是,回教和基督教一樣,都是信仰唯一父神的宗教,但是Tuareg人卻有崇奉女神的儀式,並有大量情歌讚美女子。

Tuareq的詩歌裡形容貴族美女是米,皮膚柔軟,圓潤,脂肪波動。鐵匠是小米,粗殼。

Tuareg社會主要分為三大階層,imageren(貴族)、Imrad(進貢的自由人)、Iklan(黑人奴隸,又稱bella),此外,他們還有工匠、藝術家特殊階層,此外,還有marabout(隱士階層),凡獨立未交戰的部族,名義上都屬於隱士階層管理。

Tuareg有自己的語言(Tamachek),並也書寫文字Tifinar。這個部族的女人和其他回教女人不一樣,她們可以公開唱歌、並演奏樂器,多數演唱讚歌、作法的儀式歌。男人演唱曲目和女人不太一樣,他們的歌曲伴奏樂器很少(多數只用一弦琴),曲式自由,使用大量裝飾音,聽起來非常阿拉伯風味,最大的特色是在一個曲目結束前,突然跑出非屬於這個歌曲的音階,製造一種奇特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遮蔽天空下的啟示錄(修訂版) 摩洛哥、垮世代、迷幻與切割藝術   (人類學,世界音樂,書籍)                                           作家Paul Bowels ,圖片來自美國國會圖書館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小說家包爾斯(P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