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師母,我回來了!
回憶,舊文搬運,原刊於 何穎怡的大耳朵 2019.10.26
老師師母,我回來了!
回憶,舊文搬運,原刊於 何穎怡的大耳朵 2019.10.26
食物就是回憶(5)百合烏龍麵與歐基芙
飲食,回憶 原刊於 何穎怡的大耳朵 2014. 07. 07.
今早起床在聽Maïa Vidal翻唱Billie Holiday 的〈早安心痛〉(Good Morning Heartache),突然想起來,我跟Billie Holiday有個奇特的故事。
那就是我最早聽到Billie Holiday這首歌是她1958年在Monterey的現場演出,歌曲唱到快三分鐘時,有飛機飛過,被收音了下來。
我住在台北時,時不時也有飛機飛過天空的聲音,所以,不太在意,一直以為是我聽歌時剛好有飛機經過。直到有一天戴上耳機在錄音室播這首歌時,啊~原來飛機在Monterey,不是在台北。
但是我已經太習慣有飛機噪音伴奏的〈早安心痛〉,覺得其他版本都比不上它。
習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Billie Holiday起床是迎接心痛(那些背棄她的男人,那些害她染上毒癮的男人),我呢,起床就要說「早安,頭痛」。一天不頭痛,就頓時覺得三十年前的自己回來了。
因此,好習慣,或者,壞習慣,都是一種「自我存在」的證明?
Songwriters: FISHER, DAN / HIGGINBOTHAM, IRENE / DRAKE, ERVIN
Good morning
heartache
早安心痛。
You old gloomy
sight
你這個熟悉的陰鬱景象
Good morning heartache
早安心痛
Thought we said
goodbye last night
以為我們昨晚已經說再見了
I turned and
tossed 'til it seemed you had gone
我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你似乎已經離去
But here you are
with the dawn
但是隨著破曉你又來了
Wish I'd forget
you, but you're here to stay
真盼我能忘了你,但你待著不走了
It seems I met you
when my love went away
我似乎是在愛人離去時遇見了你
Now everyday I
start by saying to you
此後我便以此開始每一天——
Good morning
heartache, what's new?
早安心痛,有啥新鮮事?
Stop haunting me
now
現在停止糾纏我
Can't shake you no
how
怎樣都無法甩開你
Just leave me
alone
閃開啦
I've got those
Monday blues
我得了所謂的週一憂鬱
Straight through
Sunday blues
一直延續到週日
Good morning
heartache
早安心痛
Here we go again
我們再度如此
Good morning
heartache
早安心痛
You're the one who
knew me well
你既熟知我
Might as well get
used to you hanging around
我不如就習慣你的陪伴
Good morning
heartache
早安心痛
Sit down
請坐吧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酒店風波,談〈波西米亞狂想曲〉
搖滾樂(N-Z) Queens Bohemian Rhapsody 舊文搬運 原刊於何穎怡的大耳朵 2015.10.30
我們加拿大的花花公子總理杜魯多前幾天參加女王國葬,被逮到一個在網路瘋傳的畫面。那就是葬禮前兩天,他居然在倫敦旅館的酒吧高歌〈波西米亞狂想曲〉,被批為輕浮,失去國家體面。
我倒是很訝異他唱這首歌。難度有點高。原來我們的總理會瑜伽、打拳、跳舞,而居然唱歌還蠻準的,政二代不可小覷啊,就是比一般人有錢學雜技。
所以,我們今天來說說這首皇后合唱團的名曲〈波西米亞狂想曲〉。這是我寫於七年前的文章。
圖說:光唱歌詞不滿足,我必須唱出歌劇唱腔,還有吉他部分。
今年十月三十日將是〈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誕生四十七週年。你聽〈波西米亞狂想曲〉許多年了,百聽不厭,對吧?但是你注意到它沒有副歌嗎?這大大違反流行歌曲原則。你只要K歌過,就知道一般流行歌曲寫作模式是「主旋律+主旋律+副歌+主旋律」。因為啊,很多人跟我一樣,進了KTV就說會唱這個會唱那個,歌曲播出來,卻當場啞巴,因為只會唱副歌。
〈波西米亞狂想曲〉寫作奇特,以抒情段落開場,轉歌劇形式,以重搖滾收尾。曲子很長,卻因為段落組織結構奇特,唱片公司或者廣播電台想「切歌」都沒辦法,因為doesn’t
make any sense。
所以,你應該不會太訝異〈波西米亞狂想曲〉錄音所用的那台鋼琴就是披頭四〈Hey Jude〉裡的那台鋼琴。都是長呀長呀長呀的歌。但是我必須說讓我選一百萬次,我都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壓倒勝〈Hey Jude〉。
〈波西米亞狂想曲〉歷史地位崇高,它在2002年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英國史上最受歡迎的歌曲」,2004年被奉入葛萊美獎搖滾名作堂。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波西米亞狂想曲〉面面觀。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寫作形式被列為藝術搖滾(progressive rock)。藝術搖滾於60年代中期興起於英國,而後擴散出去,直到70年代才漸漸式微。
藝術搖滾拋棄傳統流行歌曲的簡單形式與舞蹈節拍,利用古典或爵士的配器法、和聲法、節奏,進行複雜的作曲結構實驗。藝術搖滾需要樂手對作曲理論有深入認識。樂手通常以長篇幅的段落與間奏,從一種音樂類型過渡到另一種音樂類型,形成古典音樂裡的「部」的概念,從而有了「組曲」的形態。
早年的藝術搖滾經常以管弦樂隊助陣,將作品的音色(timbre)與音響密度(texture)擴大到古典音樂的範疇。
〈波西米亞狂想曲〉從抒情曲進入,帶到歌劇,最後進入重搖滾,因此,它才取名幻想曲,幻想曲是形式自由、容許作曲者自由幻想、自在表達情感的曲子,常常是作曲家根據瞬間的印象即興而作的作品。
2009年,英國《衛報》樂評人Tom Service如此剖析:
〈波西米亞狂想曲〉深具19世紀古典音樂幻想曲傳統,需要高度作曲技巧,是「在複雜型態裡取得統一和諧」的典範。
值得深思的一點是藝術搖滾之所以式微,不僅是打著「三和弦即可搞團」的龐克搖滾對「精緻化、資本化」搖滾的奪權,也在於藝術搖滾的聆賞,聽眾的素養也佔了重要成分,必須對各種音樂類型粗具認識,才能在聆聽裡得到滿足。它的式微也代表了聽者在美學上的「簡化」。(對我來說,這種簡化因為牽涉到太多階級相關的判斷與選擇,無所謂好壞。)
70年代,音樂尚未電腦化,藝術搖滾之所以被龐克搖滾鄙夷為「權貴音樂」,是因為它在錄音室很花錢。〈波西米亞狂想曲〉以24軌錄音,歌劇的和聲部是主唱Freddie Mercury、吉他手Brian May、鼓手Roger Tyler在錄音室唱出高、中、低部,同樣唱段連唱10-12小時,一共錄製了180段,而後一層層疊上去(over dub)。
因此,Queen合唱團現場演唱此曲時,歌劇段落是以錄音取代,因為它無法在現場複製。
關於〈Bohemian Rhapsody〉究竟在講什麼,到現在仍是一個謎(因為團員都拒絕解釋)。字面上是講一個男子殺了人,想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於這首曲子深具自傳色彩,有人認為「男子殺人」是Freddie Mercury的出櫃告白,他殺死了昔日的自我,從今而後,世人將認識「雙性戀」的真實的他。
對聽眾來說,最困難的部份應該是歌劇的義大利文,多數人只是跟著唱,不明其意,你別喪氣,樂評人也不知道。
(Scaramouch,
scaramouch will you do the fandango
Thunderbolt and
lightning - very very frightening me)
Gallileo,
(Gallileo),
Gallileo,
(Gallileo),
Gallileo Figaro -
(magnifico-o-o-o-o)
I'm just a poor boy
and nobody loves me
(He's just a poor
boy from a poor family
Spare him his life from this monstrosity)
伽利略(Gallileo)、費加洛(Figaro)、magnifico這三個字放在一起是講什麼鬼啊。有人說,那是Freddie Mercury為了配合歌劇的形式,胡亂把合韻的義大利文堆在一起。
在我看過的解釋中,我最喜歡這個。M. V. Ahundova在《The Real Freddie Mercury》這本書裡說,Galileo不是伽利略,是指耶穌,耶穌曾住在加利利(Galilee),Galileo是來自加利利的人。Figaro不是《費加洛婚禮》的費加洛,應該是從figuro變化而來,形象(form)的意思。Magnifico來自magna,偉大的意思。所以整句是「來自加利利之人的偉大形象」。銜接前句,男主角看到一個人影逐漸逼近,那是耶穌的偉大形象現身。
Easy come easy go -
will you let me go
Bismillah! No!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Bismillah!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Bismillah!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Will not let you go
Will not let you go
No, no, no, no, no,
no, no no no-no-
Oh mama mia, mama
mia, (mama mia let me go
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
for me
for ME!
至於Bismillah是阿拉伯語的「奉主之名」(in the name of God)、Beelzebub是魔鬼之名。
至於,Scaramouch, scaramouch will you do
the fandango,Scaramouch是小丑,fandango呢,是西班牙佛朗明哥的曲式之一,你確信你想知道fandango的格式與意義嗎?很累哦,你得修一門flamenco先。
〈波西米亞狂想曲〉誕生至今,無數人翻唱過。但是最有名的一次翻唱來自電影〈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 1992),這部電影的大賣座讓Queens在美國重新紅起來。
現在回到潑文一開始的圖片下說明:當我跟唱〈波西米亞狂想曲〉時,只是唱歌詞,我不滿足,我還要唱出歌劇的聲音,並且唱出吉他部。
看了這支〈反斗智多星〉的影片,你就知道〈Bohemian Rhapsody〉樂音一出來,大家是怎麼跟唱的?以一首結構複雜的歌曲來說,能夠做到每個歌迷都想跟唱,證明它很奇妙地駕馭複雜,轉化成一種老嫗能解的美感與刺激興奮,應該是藝術搖滾的終極作品。
從《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談文藝女青年的越冬
書籍,《越冬》,席薇亞,舊文搬運
最近一直在搬運〈何穎怡的大耳朵〉臉書專頁的文字,大約搬運了六百篇文章,我還蠻寫長文,因此相信搬完應該上百萬字。
搬運過程裡,我問自己:是什麼動力一直寫。坦白說,我沒有創作的慾望,沒有「教育」大眾的野心,就是單純喜歡寫(寫字不代表創作),寫自己知道的,寫自己剛學會的,寫自己欣喜與傷心的。幾十年下來,文藝女青年寫成了老嫗。
因而想起這篇文章。寫於何穎怡的大耳朵 2015年1月16日。
在朋友的臉書上有這麼一張照片,有人留言「淡淡心酸的笑」。
文藝女青年終究是要變成大媽,能夠順利轉化成文藝大媽的女人得有本事越冬(wintering)。
九年前我翻譯過一本關於女詩人席薇亞.普拉絲(Sylvia Plath)的書《冬日將盡》(Wintering),學會了這個養蜂人的專有名詞越冬。
普拉絲,大家很熟了,早慧的才女,年輕時罹患憂鬱症,自殺過一次,嫁了知名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生了一兒一女,七年後,丈夫外遇與她離婚,她一個人帶了孩子苦熬數個月,在1963年2月11日開瓦斯自殺。
但是死前一個半月,她還是完成了9首詩。那些詩是她在孩子尚未起床哭鬧要人抱、要人換尿片、要母親哺乳前寫的。
普拉絲曾以越冬自況。越冬是指蜜蜂春夏裡採收的蜜,已被養蜂人抽取光,蜂后與工蜂在冬日裡無花粉可採,必須仰賴養蜂人以人工糖漿餵食,這叫做越冬。
死後的普拉絲成為詩壇風光的蜂后,實則她的最後人生是越冬,她在婚姻裡辛苦耕耘,但是收穫為人所奪,缺乏感情與物質的奧援,她無法餵飽自己枯寂的靈魂,無法應付母職與創作的雙重挑戰。
她,無法越冬,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文藝女青年不是病,生孩子不是療方。很多很多很多女人只是放棄了。
席薇亞作為詩人:
過去一個月,她一直在思索這本新詩集以及詩篇的排序。她細細品嘗這個過程,從目前看似雜亂無章的詩篇中去蕪存菁,享受建立秩序、真理、邏輯與幹勁的樂趣…… 她對詩的流動就像對身體一樣瞭若指掌,初始,它們像鳥兒受驚,整群劃一振翅高飛,在空中盤旋,而後紛亂飛向天際四方,最後棲息在同一棵樹上。她知道這些詩要訴說什麼樣的故事。這是她的故事。是她勒令自己的意志所行之事。是咒文。藉由這些詩,她為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生命塑形。就像一疊塔羅牌翻開後,牌與牌之間的關係,詩也不只是詩,詩與詩之間的關係才是重點。
席薇亞作為母親:
挨餓,她還是奶水充足。儘管如此,尼可拉斯還是自行斷奶,當他開始對母親身體後面的世界好奇日增(尤其是芙麗達的玩具),對母乳的興趣就日減。先是中午那一頓不吸,後來早上那一頓也斷了,最後斷的是睡前吸奶的習慣。希薇亞有時半夜裡在漆黑的房裡孤單醒來,或者像此刻這樣,看到尼可拉斯柔軟的腦袋與滿臉快樂的神情,懷念哺乳的痛苦便會襲來,但是尼可拉斯斷了奶也好。他吃母乳的最後幾個月,有時她哺乳分心,覺得他似乎吸個沒完沒了。就連尼可拉斯對吃奶這件事也顯得矛盾:他不再有熱烈的需求,卻和母親同樣陷在積習要斷不斷的過渡階段裡。他現在捨母奶就奶瓶,晚上睡覺前要人幫他抓背,而不要她陪睡。有時她坐在澡盆裡,把奶擠到水中,看見乳汁掉入水面暈出廣島原子彈爆炸的雲朵,往外擴散成灰色花邊,然後消失。她的奶,就這樣。
摘錄自《冬日將盡》,凱特摩絲著,何穎怡譯,天培出版(2005)。
最後我們來聽一首關於席薇亞的歌。
"Sylvia Plath" by Ryan Adams
I wish I had a Sylvia Plath
Busted tooth and a smile
And cigarette ashes in her drink
The kind that goes out and then sleeps for a week
The kind that goes out on her
To give me a reason, for well, I dunno
And maybe she'd take me to France
Or maybe to Spain and she'd ask me to dance
In a mansion on the top of a hill
She'd ash on the carpets
And slip me a pill
Then she'd get pretty loaded on gin
And maybe she'd give me a bath
How I wish I had a Sylvia Plath
And she and I would sleep on a boat
And swim in the sea without clothes
With rain falling fast on the sea
While she was swimming away, she'd be winking at me
Telling me it would all be okay
Out on the horizon and fading away
And I'd swim to the boat and I'd laugh
I gotta get me a Sylvia Plath
And maybe she'd take me to France
Or maybe to Spain and she'd ask me to dance
In a mansion on the top of a hill
She'd ash on the carpets
And slip me a pill
Then she'd get pretty loaded on gin
And maybe she'd give me a bath
How I wish I had a Sylvia Plath
I wish I had a Sylvia Plath
觀眾的自我修養 電影,人類學 (原刊於2024年10月14 何穎怡的大耳朵 最近連看幾部電影,有些細節,觀影者是需要知識的(雖說,沒有那些知識也不礙看懂電影情節,但隱藏於細節的趣味與體會就會少掉很多)。 話癆死侍 咱們先講《死侍與金剛狼》好啦,我對所有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