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類學,書籍,世界音樂didgeridoo
從「阿波卡獵逃」談「借過」、澳洲原住民土地所有權狀「夢歌」
不知道為什麼我遲到昨日才看到2006年的「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攝影精美,自是無話可說,但是對瑪雅文明的描述有諸多誤謬,只能當動作片來看。
不過,我想講的是電影裡有一幕,某一部落的人要經過另一個部落的地盤,先奉上三條大魚,然後請求借過,等於是請求簽證。
部落文化裡,疆界隱形,不代表它不存在。簽證,以各種形態存在。最棒的是這個,在澳洲,你得用唱的。
Bruce Chatwin是著名的旅遊作家,「歌之版圖」(Song Lines)在台最早由季節風出版,
澳洲原住民信仰裡,始祖先用泥土捏塑了成千上萬的人,每個人代表一種圖騰,做某個圖騰夢的人(譬如夢見小袋鼠),他就是屬於那個圖騰的成員,和其他做小袋鼠夢的人來自共同祖先。
澳洲原住民相信這種方式創造出來的世界毫無缺點,因此他們常常出去漫遊,踏著始祖的歌之版圖,唱出始祖的歌,一字不更改,即是再創始祖所創造的世界。他也是夢歌的主人(songman),根據歌中描述的地理標誌,夢歌擁有者可以清晰指出哪些地方是他的土地,因為那是他的圖騰祖先唱出來的土地。
換言之,「夢歌」就是澳洲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狀,他不能販賣所有的土地,卻可以以交換歌的方式,換取行經他人土地的權利,擴張自己的「歌之版圖」。
浸淫世界音樂越久,我就越喜歡夢歌的意涵。如果我們撇開文化侵略、商業操弄等憂慮不談,不同音樂的交融或許就像交換土地所有權狀,讓我們得以一窺別人的始祖以歌聲創造的世界是何種美麗模樣、他們的後代子孫又是用什麼樣的音樂創造力重建始祖先的世界。
而如果我們聽了實在喜歡,或許我們願意用自己的歌與他們唱和。這就像是不同的音樂間彼此交換土地所有權狀。簽證核發,可以這樣無私。
因此,我曾經譯寫了一本世界音樂唱片指南,中文名字才會取為「漫遊歌之版圖」。抱歉啊,絕版許多許多年。
來,這是澳洲原住民最有名的樂器didgeridoo,正式拼法為didjeridu,澳洲原住民又稱它為yidaki、yiraki、magu、kanbi、ihambilbilg。
它是澳洲原住民特有的吹管樂器,以尤加利樹的樹枝製成,內部由白蟻自然蛀空,外面飾以各種雕紋與圖騰象徵。
對澳洲原住民而言,didgeridoo是神聖的樂器,只有行過割禮的男人
吹奏didgeridoo需要高明的循環換氣技巧,由於它的聲音低沈迷幻,頗受當代樂手歡迎。對於白人樂手與女人無視澳洲原住民禁忌、隨意吹奏didgeridoo,曾在澳洲原住民部落激起論戰。
這場論戰或許也可以視為「所有權狀不能用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